2025年泰国建筑行业分析与展望
2025 年,政府部门的建筑市场总值预计将增长 3%,达到 8,560 亿泰铢。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:主要建筑投资机构在 2025 年度预算中获得更多资金支持,2025 财年剩余时间的资金支出将能够持续进行,同时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型项目也将启动招标和建设。尽管有这些增长因素,然而,仍需关注新项目招标延迟的风险。
私营部门的建筑市场总值预计将增长 1%,达到 5,860 亿泰铢。住宅建设项目面临房地产市场复苏缓慢的压力,导致中低价位项目的启动仍趋于谨慎,新项目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。
尽管建筑行业整体呈现增长趋势,但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,与过去几年的增长率相近。公共和私营建筑领域存在诸多风险,同时中国建筑承包商的进入,使得建筑承包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,进一步加剧了泰国承包商面临的竞争压力。预计未来竞争态势将更加严峻。
具有竞争力的建筑承包商通常是那些能够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,并采取环保建筑策略的企业。然而,公共建设项目招标延迟、住宅市场复苏缓慢以及商业地产供应过剩等问题仍是主要风险。因此,能够灵活调整策略、适应公共和私营建筑项目变化的承包商,以及与多样化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招标的企业,将能保持收入稳定和业务流动性。此外,ESG(环境、社会和治理) 趋势也对建筑承包商提出了更高要求,促使他们与环保建材供应商合作,投资于减少污染的技术,并提升执行节能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标准项目的能力,以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需求。
泰国建筑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特点:
● 大型建筑公司具备承接复杂、重大工程的能力。
● 中小型承包商则主要承担大型企业的分包任务,负责较小、简单的建筑项目。
泰国建筑行业的总产值约为 1.4 万亿泰铢,其构成如下:
● 57% 来自政府建筑项目。
● 43% 来自私营部门项目。
● 大型上市公司仅占据市场的 15%,而剩余的 85% 由中小型企业承担。
市场竞争格局
大型建筑公司
● 仍占据政府大型项目的主导地位。
● 受益于政府与民间合作(PPP)模式。
● 需应对政府项目招标延迟、住宅市场疲软等挑战。
中小型建筑企业
● 需灵活调整业务策略,平衡政府与私营项目订单。
● 具备稳定资金和战略合作伙伴的企业竞争力较强。
中国建筑公司竞争加剧
● 影响泰国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。
● 增加中国建材(如钢铁、铝材)的进口量,冲击本地供应链。
● 价格竞争激烈,可能进一步压缩泰国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。
建筑行业的新趋势
● 绿色建筑(ESG)成为竞争要素,如节能建筑、可持续标准项目。
● AI 和智能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施工安全管理,以减少工地事故。
中国供应商的黄金机遇:掘金泰国基建浪潮的6大战略切入点
万亿市场直通车
巨型基建红利
● 泰国 2025 年交通类大型项目密集招标(高铁 / 机场 / 港口),中国企业在轨道交通、桥梁隧道等领域具备全产业链输出能力。
● 政府项目预算增长 3% 至 8,560 亿泰铢,中资可通过 EPC 模式切入(工程总承包经验 + 融资方案组合)。
绿色转型刚需
● 泰国ESG政策倒逼环保建材需求激增(2025年绿色建筑认证项目预计增长25%)。
● 中国光伏幕墙、低碳水泥、装配式建筑技术存在技术代差优势。
● 曼谷商业地产过剩倒逼改造升级,中国智慧楼宇系统(BAAS/能耗管理)可提供解决方案。
本土痛点破解术
成本效率碾压
● 泰国承包商面临每年7%的成本增长的压力,中国模块化建造技术可压缩30%工期(如中集集团泰国工厂案例)。
● 建材本地化生产需求旺盛,中国装备制造商可复制「三一重工模式」落地东盟供应链。
政商网络协同
● 利用RCEP关税优势(92%货物零关税),中国供应商可建立曼谷-昆明双枢纽仓储体系。
● 中资工程企业已拿下泰国62%的PPP项目,建材/设备商可借力「国家队」生态链。
未来赛道卡位战
数字基建新蓝海
● 泰国「东部经济走廊」智慧城市项目正推动BIM技术服务需求(2025年市场规模预估47亿泰铢)。
● 中国无人机测绘和人工智能的项目监管系统迎来技术出口的良机。
供应链重组红利
● 日韩企业正将15%的东盟采购额转至中国供应商(钢材/铝型材的价格差异超过18%)。
● 泰国开发商加速采用中国标准(如防火建材认证互认机制)。
BCT Expo 2025 (2025年泰国国际工程机械,工程技术及建材展会) :助力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
作为东南亚领先的建筑及矿业行业展览与会议平台,BCT Expo 2025 将于 2025 年 9 月 3 日至 5 日在泰国曼谷 IMPACT 会展中心举办,专注于建筑行业的最新技术、产品和解决方案。
展会将汇聚来自全球的建筑行业领导者,为中国企业提供:
● 直面泰国及东南亚买家的商机,包括政府部门、地产开发商、承包商、建筑设计公司等。
● 与泰国及东南亚建筑行业建立合作关系,拓展业务渠道,寻找合作伙伴。
● 展示创新产品和技术,提升品牌影响力,占据市场先机。
欢迎中国企业携手参与,展示产品,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!